你的位置:11选五中四个有没有奖 > 新闻动态 > 我今年55岁才发现:“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”独生子女困境终于还是来了
王建国站在医院走廊里,手里攥着两张住院单,一张是父亲的,一张是母亲的。
两个老人同时倒下,他一个人要照顾两个病房。
护士催促着让他赶紧办手续,可他看着银行卡余额,腿都在发抖。
"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。"
这句当年满大街都在喊的口号,现在听起来像是个天大的笑话。
01
事情要从三天前说起。
王建国正在公司开会,接到了邻居张阿姨的电话:"建国啊,你赶紧回来吧,你爸妈都摔倒了!"
他丢下手头的工作,开车狂奔回家。推开门的那一刻,他看到父亲躺在厨房地上,母亲坐在沙发上捂着腰直哼哼。
展开剩余95%"爸,你怎么了?"王建国蹲下身子,父亲的脸色苍白得吓人。
"我就是想给你妈做个饭,一转身就滑倒了,这腿疼得要命。"父亲的声音很虚弱。
母亲在一旁抹眼泪:"我看到你爸倒了,想过去扶他,结果我也摔了。建国啊,我们是不是老得不中用了?"
王建国心里一阵酸楚。父亲今年79岁,母亲76岁,两个老人平时还算硬朗,可这一摔,问题全都暴露出来了。
120救护车来了两辆,父母分别被送到了不同的医院。王建国夹在中间,恨不得自己能分身。
在医院里,医生的话让他更加揪心。
"你父亲这是股骨颈骨折,必须要手术,而且年纪大了,恢复起来会很慢。"骨科医生摘下眼镜,"手术费加上后期康复,少说也得十几万。"
另一边,母亲的检查结果也出来了:"腰椎压缩性骨折,虽然不用手术,但至少要卧床三个月,需要专人照顾。"
王建国掐指算了算自己的积蓄,再看看两个需要照顾的老人,头都大了。
02
"老王,你怎么看起来这么憔悴?"同事小李关心地问。
王建国苦笑着摇头:"我爸妈同时住院了,我一个人忙不过来。"
"那你兄弟姐妹呢?"小李随口问道。
"我是独生子女。"王建国的话音刚落,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了。
几个年轻同事面面相觑,他们大多也是独生子女,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会这么严重。
小李咽了咽口水:"那你老婆呢?"
"她也要照顾她爸妈,她妈妈去年查出了癌症,正在化疗。"王建国的声音里透着疲惫,"我们两个人要照顾四个老人,真的是力不从心。"
晚上,王建国坐在父亲的病床边,看着输液瓶里的药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。病房里还有另外三个病人,他们的子女轮流照顾,有的家庭来了七八个人。
"建国啊,爸爸给你添麻烦了。"父亲虚弱地说。
"爸,别这么说,照顾你们是我应该做的。"王建国握着父亲的手,心里却在盘算着明天的安排。
白天要上班,晚上要照顾父亲,母亲那边还要请护工。护工一天300块,一个月就是9000块,再加上各种医药费,这个无底洞让他喘不过气来。
王建国想起了小时候。
那时候满大街都是标语:"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"、"一个孩子好,政府帮养老"。居委会的大妈们挨家挨户宣传,说生一个孩子就够了,老了以后政府会管。
他的父母当年也是响应号召,只生了他一个。邻居家想生二胎,还被罚了好几万块钱。
"那时候我们多单纯啊,真的相信了政府会养老。"王建国在心里苦笑。
现在的现实是,父母的退休金勉强够日常开销,一旦生病住院,那点钱根本不够用。所谓的"政府来养老",不过是每个月几百块的养老金,连住院费的零头都不够。
03
妻子李梅从她妈妈的医院赶过来,两个人在医院走廊里碰头。
"你妈妈怎么样?"王建国问。
"又做了一次化疗,人瘦得不像样子。医生说后面还要继续治疗,费用..."李梅的眼圈红了,"我们家的房子已经抵押了,你这边又需要这么多钱。"
两个人相视无言。他们都是工薪阶层,月收入加起来不到两万,面对四个老人的医疗费用,真的是杯水车薪。
"要不,我们把市区的房子卖了?"李梅试探地问。
"卖了我们住哪里?而且那套房子还在还贷款。"王建国揉着太阳穴,"我已经想过了,就算把房子卖了,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老人家以后的生活怎么办?我们自己的养老怎么办?"
王建国想起了一个数据,他在网上看到的:中国有1.76亿独生子女,其中大部分都是70后、80后。这批人现在正面临着"四二一"的家庭结构,就是四个老人、两个中年人、一个孩子。
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自己的处境:父母两个,岳父岳母两个,他和妻子两个,还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儿子。七个人的生活,全指望他们夫妻俩的收入。
更可怕的是,他们这一代人老了以后怎么办?他们的儿子也是独生子女,到时候一对小夫妻要照顾四个老人。
"这个循环根本就没法解开。"王建国在心里叹气。
住院的第五天,王建国已经瘦了好几斤。白天上班,晚上照顾父亲,中午还要去母亲那边看看,完全没有休息时间。
同事们看他这样,也很同情,但能帮的忙很有限。老板倒是很通情达理,允许他请假照顾父母,但请假就没有工资。
"老王,你这样下去不行啊,身体会垮的。"同事老张劝他,"要不考虑把老人送到养老院?"
王建国摇摇头:"好的养老院一个月要七八千,差的养老院我不放心。而且我爸现在这个情况,养老院也不收。"
"那请保姆呢?"
"24小时护工一个月要一万二,我们家哪有这个钱?"
老张也没办法了,只能拍拍他的肩膀:"兄弟,挺住啊。"
04
王建国在网上搜索"独生子女养老困境",发现跟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多得是。论坛里到处都是类似的求助帖:
"父母同时生病,我一个人照顾不过来怎么办?"
"独生子女的悲哀,四个老人要住院,我快疯了。"
"卖房给父母治病值得吗?我以后怎么办?"
看着这些帖子,王建国心里五味杂陈。原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有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都在面临同样的困境。
有个网友的回复让他印象深刻:"当年说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。现在政府在哪里?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成了'失独险'的高危人群,父母一生病,整个家庭就要垮掉。"
父亲的手术安排在了下周一。王建国去银行查看存款,卡里只剩下6万多块钱。手术费要8万,后期康复还要花钱,母亲那边也需要费用。
他想起了信用卡,想起了网贷,想起了找朋友借钱。可是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,老人家以后的生活还很长,医疗费用就像个无底洞。
晚上躺在床上,王建国睡不着觉。妻子在一旁也辗转反侧,两个人都在想着同一个问题:这条路该怎么走下去?
周末,王建国的大学同学来看他。几个老同学坐在一起聊天,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养老问题。
"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惨,"老同学王磊说,"上有老下有小,中间还有房贷车贷。我爸前年中风,光康复费就花了20多万。"
"我妈妈老年痴呆,请保姆照顾,一个月一万多,"另一个同学李强接话,"关键是保姆还不稳定,经常换人。"
"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老了怎么办?"王磊叹气,"我儿子以后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,这个恶性循环什么时候是个头?"
几个人都沉默了。他们这批人是时代的产物,享受了计划生育的"红利",现在却要承担所有的后果。
05
王建国记起了小时候邻居张叔叔家的事。张叔叔有三个儿子,当年因为计划生育政策,老二和老三都被罚了款,家里过得很苦。
现在张叔叔和张阿姨年纪大了,三个儿子轮流照顾,一个人照顾两个月,经济负担分摊,照顾任务也分摊。老两口生病的时候,三个儿子轮班守护,从来不缺人手。
反观他们家,只有他一个独生子。父母生病了,除了他没有别人可以依靠。经济压力全在他一个人身上,照顾任务也全在他一个人身上。
"当年我们家条件比张叔叔家好多了,现在却比不上人家。"王建国在心里苦笑,"这就是只生一个孩子的代价。"
医院里的生活让王建国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。
隔壁床的老人有四个子女,轮流照顾,安排得井井有条。白天有大儿子陪护,晚上有二女儿守夜,周末其他子女也会来探望。老人生病期间,从来不缺人照顾,医疗费用四个子女分摊,每个人的负担都不重。
再看看他们家,就他一个人在忙前忙后。有时候需要同时照顾两个病房,他恨不得自己能分身。
病友家属们聊天的时候,经常会问:"你家有几个孩子?"当他说只有他一个的时候,大家都会投来同情的目光。
"独生子女确实不容易,"一个病友家属说,"我们家三个孩子,虽然平时各忙各的,但关键时候能搭把手。你一个人真的太辛苦了。"
王建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如果时光倒流,他还会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吗?
当年他和妻子也面临过生二胎的选择。那时候政策还很严格,生二胎要交社会抚养费,数额不小。他们掂量了一下家庭经济状况,觉得养一个孩子已经够累了,就放弃了生二胎的想法。
现在想想,如果当年咬咬牙生了二胎,现在的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。两个孩子可以分担照顾父母的责任,经济压力也会减轻一半。
可是,时光不会倒流。他们这一代人已经成了历史的产物,只能承受这个选择的后果。
而且,就算当年生了二胎,现在两个孩子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。社会的整体结构没有改变,问题依然存在。
正当王建国在医院走廊里想着这些的时候,护士急匆匆地跑过来:"王建国家属,你母亲那边出状况了,医生让你赶紧过去!"
王建国心里一紧,拔腿就往另一家医院跑。一路上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父亲这边刚刚稳定下来,母亲那边又出问题了。
推开病房门的那一刻,他看到母亲躺在床上,脸色煞白,医生和护士围在床边。主治医生转过身看到他,表情凝重地说:"你母亲突发心梗,情况很危险,需要立即手术。但是..."
医生停顿了一下,看着王建国的眼睛说:"手术风险很大,而且费用..."
王建国觉得天旋地转,他扶着墙壁,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崩塌。父亲的手术费还没有着落,现在母亲又需要心脏手术,这该怎么办?
就在这时,他的手机响了,是父亲那边医院打来的电话:"王先生,您父亲术前检查发现了新的问题..."
06
王建国接完电话,整个人都呆立在那里。父亲在术前检查中发现了肺部阴影,怀疑是肿瘤,需要进一步检查。如果确诊,不仅骨折手术要推迟,还要面对更大的治疗费用。
"这到底是怎么了?"王建国在心里呐喊,"为什么所有的厄运都同时降临?"
医生看着他的样子,也很同情:"王先生,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。但是病人的情况不能等,你必须尽快做决定。"
王建国看看母亲,又想想父亲,觉得自己快要承受不住了。两个老人同时面临生命危险,他一个人要做两个重大决定,承担两份巨额费用。
妻子李梅赶到了医院,看到王建国的样子,她也慌了。
"怎么办?我们该怎么办?"李梅抓住王建国的胳膊,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。
"我不知道,"王建国的声音很沙哑,"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"
这时候,病房里来了一个中年女人,是另一个病人的女儿。她看到王建国夫妻俩的样子,主动走过来。
"我刚才听护士说了你们家的情况,"女人说,"我想问一下,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众筹?"
"众筹?"王建国抬起头。
"对,现在有很多网络众筹平台,专门帮助有困难的家庭。我朋友的孩子得了白血病,通过众筹筹到了30万。"
王建国从来没想过要向社会求助,但现在的情况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。
回到家里,王建国和妻子商量了一整夜。
"我们要不要试试众筹?"李梅小心翼翼地问。
"可是这样会不会..."王建国有些犹豫。
"会不会什么?"
"会不会让人觉得我们是在乞讨?"王建国的自尊心让他很难接受这个建议。
李梅看着他:"建国,现在不是考虑面子的时候了。爸妈的命比什么都重要。"
王建国沉默了很久,最终点了点头。
第二天,他们开始准备众筹材料。写申请的时候,王建国的手在发抖。他从来没想过,有一天自己会走到这一步。
07
众筹信息发布后,王建国的手机就没停过。
同事、朋友、同学,甚至一些不认识的人都在转发和捐款。看着后台不断增加的金额,王建国既感动又心酸。
"老王,看到你的众筹了,我已经转发到朋友圈了。"同事小李打电话过来。
"谢谢,真的谢谢。"王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。
"别客气,我们也是独生子女,今天是你的困难,明天可能就是我们的困难。大家互相帮助是应该的。"
小李的话让王建国意识到,他的遭遇并不是个案。有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家庭都可能面临同样的困境。
众筹进行了一个星期,筹到了8万多块钱。虽然不够解决所有问题,但至少能让父母先接受治疗。
王建国看着捐款名单,有同事、朋友、同学,也有很多陌生的名字。每一笔捐款都不多,几十块、几百块,但汇聚起来就是救命的钱。
特别是那些同样是独生子女的朋友,他们的留言让王建国很感动:
"独生子女的困境,我们都懂。"
"今天帮助你,明天可能需要你帮助我们。"
"我们这一代人要抱团取暖。"
王建国第一次感受到,原来有这么多人和他有着同样的担忧和困扰。
父亲的手术很成功,肺部阴影检查结果是良性的,虚惊一场。母亲的心脏搭桥手术也顺利完成,虽然恢复期会很长,但生命危险暂时解除了。
站在ICU外面,王建国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。但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,不是结束。
出院后的康复治疗、长期的护理费用、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,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。而他自己也在一天天老去,总有一天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。
08
三个月后,父母都出院回家了。王建国请了一个保姆照顾两个老人,每个月的费用是6000块。加上各种药费和康复费用,每个月的支出超过了1万块。
他和妻子的工资基本上都用在了老人身上,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。儿子在大学里也很懂事,主动申请了助学贷款,减轻家里的负担。
"爸,我们家是不是很困难?"儿子放假回家,看到家里的情况,问王建国。
"困难是暂时的,爷爷奶奶身体好了就会好起来的。"王建国不想让儿子担心。
但他心里清楚,这种困难可能会持续很多年。父母的身体状况只会越来越差,需要的照顾和治疗也会越来越多。
王建国开始关注养老政策,希望能找到一些解决办法。
他发现,虽然国家在加大养老保障力度,但现有的制度还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。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,一旦生病住院,个人负担依然很重。
长期护理保险在一些城市开始试点,但覆盖面很小,保障水平也有限。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推广,但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。
"政府来养老"这句当年的口号,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景,而不是现实的保障。
王建国加入了一个"独生子女互助群",群里有300多个人,都是面临类似困境的独生子女。
大家在群里分享经验,互相鼓励。有人分享护理技巧,有人推荐靠谱的保姆,有人提供法律咨询,有人组织心理疏导。
"我们要学会抱团取暖,"群主是一个50多岁的女士,"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,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。"
群里还组织了一些线下活动,比如护理知识培训、心理健康讲座、法律维权咨询等。王建国参加了几次,感觉很有帮助。
09
最让王建国感慨的是,群里有很多人开始重新考虑生育政策。
"如果当年没有计划生育,现在的情况会完全不同。"有人在群里说。
"我们这一代人是历史的试验品,享受了人口红利,现在要承担人口老龄化的后果。"
"最可怕的是,我们的孩子将来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。一个孩子照顾两个老人,这个循环永远解不开。"
也有人持不同观点:"就算有兄弟姐妹,也不见得能指望得上。我见过很多多子女家庭,照顾老人的时候推来推去,反而不如独生子女尽心。"
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,多一个孩子总比一个孩子强,至少可以分担一些责任和压力。
王建国的儿子大学毕业后,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。小伙子很懂事,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就交给了王建国。
"爸,这点钱不多,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。"儿子说。
王建国看着儿子,心情复杂。他希望儿子能过自己的生活,不要被家庭负担拖累。但现实是,儿子作为独生子女,将来还要面临照顾他们夫妻俩的责任。
"儿子,你有没有想过生几个孩子?"王建国试探地问。
"我想生两个,"儿子很肯定地说,"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将来承受我现在承受的压力。"
王建国点点头,这或许是对的选择。
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间父母住院已经过去了两年。王建国的生活基本稳定下来,虽然经济压力依然很大,但至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。
他总结了一些经验:
第一,要提前做好准备。老人的身体状况会逐渐恶化,子女要有心理准备和经济准备。
第二,要学会寻求帮助。不管是众筹、互助群,还是政府的各种补贴政策,能用的都要用上。
第三,要注意自己的身体。照顾老人是长期任务,如果自己累垮了,一切都没意义了。
第四,要和家人沟通好。夫妻之间、与子女之间都要坦诚交流,共同面对困难。
最近,王建国听说国家要放开三孩政策了。他想起了当年"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"的口号,又想起了现在的处境,心情很复杂。
政策的变化总是有其时代背景,但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,每一次政策调整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。他们这一代人赶上了计划生育,现在要承担老龄化的后果。下一代人赶上了放开生育,不知道将来又会面临什么挑战。
"希望我的孙辈能有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,"王建国在心里祈祷,"不要再重复我们的困扰。"
10
春节的时候,王建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。父母的身体恢复得不错,虽然还需要持续治疗,但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了。
"建国啊,这两年辛苦你了。"父亲端起酒杯说。
"爸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"王建国回答。
"我们那个年代相信政府会养老,现在看来是我们太天真了。"母亲叹了口气,"最终还是要靠子女。"
王建国没有接话,他不想让老人感到愧疚。但他心里明白,"政府来养老"从来就不是一个现实的承诺,更像是一个政策宣传的口号。
真正的养老保障需要政府、家庭、社会的共同努力,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,而不是简单的一句承诺。
晚上,王建国坐在阳台上,看着万家灯火。55岁的他,终于深刻理解了什么叫"上有老下有小"的压力。
他想起了那些和他有同样经历的独生子女朋友,想起了互助群里的那些故事,想起了众筹时陌生人的善意。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,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,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温暖却能让人看到希望。
或许,"政府来养老"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是政府包办一切,而是政府提供基本保障,社会提供支持服务,家庭承担主要责任,个人做好充分准备。
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。
王建国从手机里翻出了那张当年的宣传画:一个三口之家其乐融融,下面写着"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"。
他苦笑着摇摇头,把手机放在一边。
现在55岁的他终于明白,这句话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,而不是一个现实的承诺。但生活还要继续,困难还要面对,家庭的责任还要承担。
他相信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,像他这样的困境会逐渐改善。但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,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,尽最大努力照顾好父母,同时为自己的养老做好准备。
这就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宿命,也是他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。
王建国站起身,走回房间。明天还要上班,父母还要照顾,生活还要继续。不管多么困难,路总是要一步一步走下去的。
发布于:河南省Powered by 11选五中四个有没有奖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